作为个体的人,在生命的进程中,能够有心境和时间守望一个文化的月亮,能够时常呼吸到一种温润的文化气息,用其养分滋润生活,养育生命之树,无疑应是人生的大幸运。用文化充实劳动及生活的认知和渴望,是人生积极向上、趋向饱满的重要前提,而文化的拥有最是人生的精致处。
守望文化,先要靠近文化,靠近文化须先怀敬畏之心。很小的时候,在村子里的水磨房帮父母磨面。雪一样的面从转动的石磨洒落到木板上,形成很均匀的白色平面。闲着的我曾在上面写刚认识不久的汉字,刚上过几年学的父亲见了,说:字不要随便在哪儿都写。父亲话中的深义,年幼的我自然不甚了了,但他语气里明显表露出的对文字的敬畏至今记忆犹新。
实际上父亲的这种表现可以理解成一种对文化最朴素的信仰,只有当我们就像宗教徒对待宗教一样的,从内心深处把对文化的追求作为一种信仰的时候,文化之于个体甚至社会的意义才开始真正显现。其实敬畏之心本身就是文化。
守望文化,还得学习文化,学习文化须要细心与耐力。
某种文化与我们发生关系,首先必得为我们所了解并接受。但任何走马观花的接触,急于求成的浅尝,都很难触及文化的筋骨,更遑论穷究其根本。文化的传承,过程可以浅出,但必得深入。
守望文化,实际是在传承文化,还需要做最精细的“活”。初唐时,玄奘法师历时17年从印度取佛经回国,后来又翻译成汉文。太宗皇帝曾作了一篇三藏《圣教序》以纪念。有个叫怀仁的僧人,奉旨行事,经过24年的时间的努力,成就一本《怀仁摹集王羲之书大唐圣教序》。玄奘足行万里山川、身经百重寒暑的17载,怀仁逐字摹写、精雕细刻的24年,表现的是一种令人生畏的坚守,透露出一种人之为人的品质。
用文化的气息来填充我们可以利用的时间,在默默地品味之中,让文化的光芒触摸我们的心灵,让文化的那份幽香,那份清醇,那份淡雅,那份智慧与灵气滋润我们的生命。
这应该是现在的我们能决定的生活。
(本文为 文化季刊《平安》第三期卷首语)
点击查看: 雄子的驴踪色影
~~~~~~~~~~~~~~~~~~~~~~~
评论